双光束与单光束紫外分光光度计的光路设计是两者最核心的差异,直接决定了测量原理、稳定性和效率的不同。以下将分别拆解两种仪器的光路结构(按 “光的传播顺序” 详细说明),并通过对比突出关键区别。
单光束的核心特点是仅有 1 条完整光路,参比溶液和样品溶液需 “共用同一条光路”,通过 “先测参比、再测样品” 的分步方式完成测量。其光路结构按顺序可拆解为 5 个关键模块,具体如下:
-
光源模块:提供紫外 - 可见光(通常为氘灯:190-400nm 紫外区;钨灯:400-1100nm 可见光区,两灯可手动 / 自动切换)。
- 作用:产生连续波长的入射光,是光路的 “光信号源头”。
-
单色器模块:由入射狭缝、准直镜、色散元件(如光栅 / 棱镜)、出射狭缝组成。
- 作用:将光源发出的 “连续光” 分解为 “单一波长的单色光”(如实验所需的 260nm、540nm 等特定波长),确保只有目标波长的光进入后续光路(避免杂光干扰)。
-
样品室模块:仅含1 个比色皿工位(即一次只能放置 1 个比色皿)。
- 作用:此处是 “参比” 与 “样品” 的 “分时占位区”—— 先放入装参比溶液(如溶剂空白)的比色皿,让单色光穿过;测量完成后,取出参比皿,再放入装样品溶液的比色皿,让同一波长的单色光再次穿过。
-
检测器模块:通常为1 个光电转换器(如光电倍增管、硅光电池)。
- 作用:接收穿过 “参比皿” 或 “样品皿” 后的光信号,将 “光强度信号” 转化为 “电信号”(如电流 / 电压),并传输给数据处理系统。
-
数据处理模块:
- 作用:先记录 “参比光” 的电信号(作为 “空白基准”,记为I0),再记录 “样品光” 的电信号(记为I),通过公式 A=−lg(I/I0) 计算样品的吸光度(A)。
双光束的核心特点是有 2 条并行的光路(参比光路 + 样品光路),通过 “分束器” 将单色光一分为二,实现 “参比与样品的同步测量”,其光路结构按顺序可拆解为 6 个关键模块(比单光束多 “分束器” 和 “双检测器”):
-
光源模块:与单光束一致(氘灯 + 钨灯),产生连续的紫外 - 可见光。
-
单色器模块:与单光束一致(狭缝 + 光栅 / 棱镜),将连续光分解为单一波长的单色光 —— 这一步是 “双光路的共同源头”,确保后续两束光的波长完全相同。
-
分束器模块(双光束特有):通常为 “半镀银反射镜” 或 “偏振分束器”。
- 作用:将单色器输出的 “一束单色光” 精准分为两束强度相等的光:
- 一束为 “参比光”:导向参比池;
- 另一束为 “样品光”:导向样品池;
- 关键要求:两束光的波长、强度必须高度一致(否则会引入额外误差)。
-
样品室模块:含2 个独立的比色皿工位(参比池工位 + 样品池工位)。
- 作用:两个工位固定在各自光路中,无需频繁切换 —— 参比池始终装 “参比溶液”,样品池始终装 “样品溶液”,两束光分别同步穿过各自的比色皿(参比光穿参比池,样品光穿样品池)。
-
检测器模块(双光束特有):配备2 个匹配的光电转换器(如两个性能一致的光电倍增管)。
- 作用:两个检测器 “同步工作”—— 一个接收穿过参比池的 “参比光信号”(转化为电信号I0),另一个接收穿过样品池的 “样品光信号”(转化为电信号I),并同时将两个电信号传输给数据处理系统。
-
数据处理模块:
- 作用:实时对比两个同步传输的电信号,直接通过公式 A=−lg(I/I0) 计算样品吸光度。
- 核心优势:若光源波动(如亮度漂移)、环境干扰(如温度变化),会同时影响两束光的信号(I0和I同比例变化),计算差值时干扰会自动抵消,大幅降低误差。